面對投資的不確定,用資產配置抗波動

以投資而言,多數投資人常見的資產配置為股票搭配債券,坊間以「100-年齡」來決定股票與債券的比例,舉例來說,30 歲投資人建議的配置為:70% 股票、30% 債券,當年紀漸增,股票比重建議減少,債券比重則建議增加。

事實上,該方法雖然可當成配置參考,但仍有其限制,因為做資產配置時,除了以年紀與風險承受度來衡量配置比重,也應考量預期報酬率、投資工具特性等其他因素,來擬定符合個人的投資組合。

 

了解 2 目的,有助擬定股債配置

知名財經作家蕭世斌(怪老子)解析,資產配置是指將資金分配在不同的投資工具,藉由各投資工具的屬性,以及在不同市場環境下所產生的表現,來分散風險與穩定投資組合,其中又以股票加債券的配置最為常見。股債配置主要有 2 個目的:

目的 1:減低資產波動度。追求長期成長的股票,可與固定收益型中的投資等級債(下稱投等債)互補搭配,根據歷史回測數據顯示,即使股票與投等債在某些期間會同時上漲或下跌,兩者超過半數時間的走勢為負相關,也就是說,當一者高於平均報酬率時,另一者卻有可能低於平均報酬率,兩者加總就會接近平均報酬率。

資產配置的意義不在於追求高報酬率,配置投等債雖然可能會讓總報酬率略低,但可以減少總資產的波動度,增加投資組合的穩定性。

目的 2:盡可能維持報酬率。儘管報酬率如擲骰子般會隨機上漲或下跌,無法精準預測未來市場走勢,建議按照個人風險屬性,建立適合的股票與投等債配置,無論市場回溫或修正,定期買進且長期持有,總報酬率就有機會維持在預期目標。

 

3 原則 建立適合的資產配置

財經部落客市場先生指出,建立資產配置時,選擇的投資工具應符合 3 個原則,以此量身打造屬於個人的投資組合。

原則 1:資產報酬具有長期上漲趨勢。選擇長期可創造正報酬的投資工具,才能達成資產配置的目的,根據歷史相關數據,股票與債券都是長期向上的投資工具,至於黃金等避險資產,常用於抵抗通膨,價格走勢也較易受供需影響,波動相較其他投資工具來得更大,對於想追求穩定的投資人而言,較不是必需的資產配置類別。

原則 2:挑選長期低相關的不同資產類別。以長期走勢而言,股票與債券整體呈現低度相關,而在部分時間點,如股票下跌、債券不跌時,兩者則為負相關。但不是所有的股票與債券都是低度相關,舉例而言,股票與高收益債券屬於高度相關,也就是說,高收益債券的走勢幾乎與股市一致,若做為資產配置較不具互補效果。

原則 3:須堅持長期投資。由於無法預測市場行情,即使所建立的資產配置可減少波動度,但仍無法完全消除,建議資產配置的投資時間至少 5 年以上,才能讓配置效果更為顯著。

 

投資工具首選 ETF,簡單又省時

關於該如何配置股票與債券比重,蕭世斌表示,最恰當的比例為股票 50%、債券 50%,但須留意的是,資產配置屬於長期投資計劃,建議投資人應先評估個人可接受的虧損幅度,亦即虧損多少金額不會影響心情,來調整最適合自己的配置比重。

至於投資工具,蕭世斌建議,股票以全球或美股 ETF 為主,債券則除了政府公債或投資等級公司債,也可以買進相關 ETF,「對於小資族而言,指數投資可以讓投資簡單化,不用盯盤也能做好資產配置。」

在 2020~2021 年,股市呈現多頭,債市則為震盪,若投資人配置為股票 50%、債券 50%,在此期間可能變成股票 70%、債券 30%,蕭世斌分析,此時則需要「再平衡」,也就是賣掉 20% 的股票來投資債券,讓股票與債券比重回到原先的各 50%。

 

股債雙跌時,善用定存部位加碼債券

投資人不免疑惑,當遇到下跌行情時,該如何調整資產配置?對此蕭世斌表示,資產配置是根據個人風險承受度與預期報酬,來決定曝險比重,以此降低風險。換言之,一旦設定好資產配置比重,不應輕易更動,建議每半年~1年檢視配置,若發現股債失衡,則以再平衡讓配置比重恢復到原先預設值。

蕭世斌以今年上半年股債雙跌為例,股債配置有助於減低資產波動度,但無法完全消除,若投資人有定存部位,可將部分定存用於加碼債券,且據他分析,股市其實正處於回檔期,以長期持有股票來看,目前仍為獲利,因此也可賣掉部分持股來增加債券部位。

除了理解股債配置的原因,定存也是投資人必備的配置類別,蕭世斌強調,定存就像是稀釋劑,在維持股債比重的情況下,來協助減少曝險部位,並且降低風險比率,以此減低資產波動度。

 

以不同資產做配置,才能分散系統性風險

有些投資人致力於做到最好的資產配置,以期創造高於大盤平均報酬的績效,市場先生表示,市場上不存在最佳的資產配置方法,而是在個人可承受的風險中,以適合的資產配置來追求合理報酬。

市場先生指出,資產配置主要目的是分散系統性風險,當市場修正時,一類資產下跌,另一類資產則能抗跌,可以此穩定投資組合;若將資金分布在同一類資產的不同標的,這種做法僅是分散選股風險,但所有資產的漲跌走勢幾乎相當,只能分散非系統性風險,該資產配置的穩定性也相對較低。

讓資產配置穩定性提高的關鍵在於,除了將資金分布在不同的資產別,市場先生提醒,了解個人風險屬性、投資工具特點、長期報酬率等,才有可能長期持有這些資產,並藉由控制風險、降低波動度來讓配置發揮效益。

 

建立資產配置 2 目的與 3 原則

 

執行資產配置必做 3 件事

  1. 每半年~1 年檢視配置:若股債失衡,則要啟用再平衡機制,讓股票與債券回到原先預設比重。
  2. 備妥定存部位:在維持股債比重的情況下,以定存加碼債券來減少曝險部位,降低資產波動度。
  3. 控制風險以追求合理報酬:了解個人風險屬性、投資工具特點等,將資金分散在不同資產別,總報酬率就有機會維持在預期目標。

 

本文精采內容來自2022年09月號《Money錢》,文中受訪者的情況或許有變,但提供的觀點、建議仍具參考性。

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且,請鎖定 2022年10月號《Money錢》

(圖:shutterstock,僅為示意 /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,並非投資建議,投資前請謹慎為上)

  1. 首頁
  2. 股市

市場先生、蕭世斌投資秘訣大公開! 掌握 2 目的+3 原則,同時達到低風險、低波動!

An awesome picture

面對投資的不確定,用資產配置抗波動

以投資而言,多數投資人常見的資產配置為股票搭配債券,坊間以「100-年齡」來決定股票與債券的比例,舉例來說,30 歲投資人建議的配置為:70% 股票、30% 債券,當年紀漸增,股票比重建議減少,債券比重則建議增加。

事實上,該方法雖然可當成配置參考,但仍有其限制,因為做資產配置時,除了以年紀與風險承受度來衡量配置比重,也應考量預期報酬率、投資工具特性等其他因素,來擬定符合個人的投資組合。

 

了解 2 目的,有助擬定股債配置

知名財經作家蕭世斌(怪老子)解析,資產配置是指將資金分配在不同的投資工具,藉由各投資工具的屬性,以及在不同市場環境下所產生的表現,來分散風險與穩定投資組合,其中又以股票加債券的配置最為常見。股債配置主要有 2 個目的:

目的 1:減低資產波動度。追求長期成長的股票,可與固定收益型中的投資等級債(下稱投等債)互補搭配,根據歷史回測數據顯示,即使股票與投等債在某些期間會同時上漲或下跌,兩者超過半數時間的走勢為負相關,也就是說,當一者高於平均報酬率時,另一者卻有可能低於平均報酬率,兩者加總就會接近平均報酬率。

資產配置的意義不在於追求高報酬率,配置投等債雖然可能會讓總報酬率略低,但可以減少總資產的波動度,增加投資組合的穩定性。

目的 2:盡可能維持報酬率。儘管報酬率如擲骰子般會隨機上漲或下跌,無法精準預測未來市場走勢,建議按照個人風險屬性,建立適合的股票與投等債配置,無論市場回溫或修正,定期買進且長期持有,總報酬率就有機會維持在預期目標。

 

3 原則 建立適合的資產配置

財經部落客市場先生指出,建立資產配置時,選擇的投資工具應符合 3 個原則,以此量身打造屬於個人的投資組合。

原則 1:資產報酬具有長期上漲趨勢。選擇長期可創造正報酬的投資工具,才能達成資產配置的目的,根據歷史相關數據,股票與債券都是長期向上的投資工具,至於黃金等避險資產,常用於抵抗通膨,價格走勢也較易受供需影響,波動相較其他投資工具來得更大,對於想追求穩定的投資人而言,較不是必需的資產配置類別。

原則 2:挑選長期低相關的不同資產類別。以長期走勢而言,股票與債券整體呈現低度相關,而在部分時間點,如股票下跌、債券不跌時,兩者則為負相關。但不是所有的股票與債券都是低度相關,舉例而言,股票與高收益債券屬於高度相關,也就是說,高收益債券的走勢幾乎與股市一致,若做為資產配置較不具互補效果。

原則 3:須堅持長期投資。由於無法預測市場行情,即使所建立的資產配置可減少波動度,但仍無法完全消除,建議資產配置的投資時間至少 5 年以上,才能讓配置效果更為顯著。

 

投資工具首選 ETF,簡單又省時

關於該如何配置股票與債券比重,蕭世斌表示,最恰當的比例為股票 50%、債券 50%,但須留意的是,資產配置屬於長期投資計劃,建議投資人應先評估個人可接受的虧損幅度,亦即虧損多少金額不會影響心情,來調整最適合自己的配置比重。

至於投資工具,蕭世斌建議,股票以全球或美股 ETF 為主,債券則除了政府公債或投資等級公司債,也可以買進相關 ETF,「對於小資族而言,指數投資可以讓投資簡單化,不用盯盤也能做好資產配置。」

在 2020~2021 年,股市呈現多頭,債市則為震盪,若投資人配置為股票 50%、債券 50%,在此期間可能變成股票 70%、債券 30%,蕭世斌分析,此時則需要「再平衡」,也就是賣掉 20% 的股票來投資債券,讓股票與債券比重回到原先的各 50%。

 

股債雙跌時,善用定存部位加碼債券

投資人不免疑惑,當遇到下跌行情時,該如何調整資產配置?對此蕭世斌表示,資產配置是根據個人風險承受度與預期報酬,來決定曝險比重,以此降低風險。換言之,一旦設定好資產配置比重,不應輕易更動,建議每半年~1年檢視配置,若發現股債失衡,則以再平衡讓配置比重恢復到原先預設值。

蕭世斌以今年上半年股債雙跌為例,股債配置有助於減低資產波動度,但無法完全消除,若投資人有定存部位,可將部分定存用於加碼債券,且據他分析,股市其實正處於回檔期,以長期持有股票來看,目前仍為獲利,因此也可賣掉部分持股來增加債券部位。

除了理解股債配置的原因,定存也是投資人必備的配置類別,蕭世斌強調,定存就像是稀釋劑,在維持股債比重的情況下,來協助減少曝險部位,並且降低風險比率,以此減低資產波動度。

 

以不同資產做配置,才能分散系統性風險

有些投資人致力於做到最好的資產配置,以期創造高於大盤平均報酬的績效,市場先生表示,市場上不存在最佳的資產配置方法,而是在個人可承受的風險中,以適合的資產配置來追求合理報酬。

市場先生指出,資產配置主要目的是分散系統性風險,當市場修正時,一類資產下跌,另一類資產則能抗跌,可以此穩定投資組合;若將資金分布在同一類資產的不同標的,這種做法僅是分散選股風險,但所有資產的漲跌走勢幾乎相當,只能分散非系統性風險,該資產配置的穩定性也相對較低。

讓資產配置穩定性提高的關鍵在於,除了將資金分布在不同的資產別,市場先生提醒,了解個人風險屬性、投資工具特點、長期報酬率等,才有可能長期持有這些資產,並藉由控制風險、降低波動度來讓配置發揮效益。

 

建立資產配置 2 目的與 3 原則

  • 目的 1:減少資產波動度
  • 目的 2:期望配置有助於維持預期報酬率
  • 原則 1:資產報酬為長期向上
  • 原則 2:選擇長期低相關的不同資產類別
  • 原則 3:至少投資 5 年以上

 

執行資產配置必做 3 件事

  1. 每半年~1 年檢視配置:若股債失衡,則要啟用再平衡機制,讓股票與債券回到原先預設比重。
  2. 備妥定存部位:在維持股債比重的情況下,以定存加碼債券來減少曝險部位,降低資產波動度。
  3. 控制風險以追求合理報酬:了解個人風險屬性、投資工具特點等,將資金分散在不同資產別,總報酬率就有機會維持在預期目標。

 

本文精采內容來自2022年09月號《Money錢》,文中受訪者的情況或許有變,但提供的觀點、建議仍具參考性。

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且,請鎖定 2022年10月號《Money錢》

(圖:shutterstock,僅為示意 /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,並非投資建議,投資前請謹慎為上)

理財工具推薦

  • 股市、保險、房地產,掌握最新財經動態
  • 專家、名人駐站,提供深度產業分析
  • 課程、影音專區,讓動手深度學習